認識芬蘭主題式教育

  『芬蘭』一個總人口數不超過560萬,身處強敵環伺的地理位置,在歷史的洪流中如同小草般的堅韌且深諳小國生存之道。芬蘭的種種與台灣有太多雷同之處,然而在教育改革之路上,芬蘭卻是拔得頭籌。芬蘭近幾年聲名大噪,被評為全世界競爭力第一的國家;總部設於巴黎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,每隔幾年針對65國50多萬名15歲學生在數學、科學、閱讀上所作的調查結果,做成「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(PISA)」報告。因為西元2000年來的三次調查,芬蘭都連續三次名列前茅;國際競爭力連續第三次第一,政治透明度第一,已是第十五年被評為世界上文字能力最高的國家。有趣的是這些都不是芬蘭國家教育部門刻意強調培養出來的結果。
 

轉載圖片http://www.rhythmsmonthly.com/?p=11613
  
  芬蘭預計在2020年廢除個別科目教學,採用整合式的「主題式」課程。取而代之的是一門以「歐盟」為主題的課程,涵蓋歐洲各國語言、經濟、史地、文化等等。芬蘭的教育改革,主要是朝向培養孩子七種『橫向能力』。為什麼要進行大幅度課程改革?負責改革規劃的芬蘭教育委員會(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ation)解釋,世界環境變動太快,學校應該教孩子未來所需,而不是提高考試分數所需。此次基礎教育核心課程設計的重心,就是提升下一代面對二十一世紀挑戰的能力。
  
  新課綱的總目標是培養孩子的橫向能力:

   1.思考與學習的能力。
   2.文化識讀、互動與表述能力。
   3.自我照顧、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。
   4.多元識讀(multi-literacy)。
   5.數位能力。
   6.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。
   7.參與、影響,並持續的未來負責。

  這七種能力涵蓋多種面向及能力,也包含能在不同情境使用這些技能的能力。芬蘭教育者著眼的是,如何培養孩子的「現實感」、「未來感」與「責任感」,這正是台灣教育目前所欠缺的三感。